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戰後臺灣文化場域與文學生產
Cultural Fields and Literary Production in Postwar Taiwan 
開課學期
106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臺灣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俐璇 
課號
TwLit7116 
課程識別碼
145 M11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國青324 
備註
臺灣大學聯盟選課限3名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62TwLit7116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文化場域、文學生產,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的實踐,是當代文學研究關注的課題。台灣文學生產,深受日本、中國、美國文藝思潮的影響,而這其中,具有高度時效性的報刊活動,扮演著關鍵角色。本課程選擇戰後台灣重要報刊數種,探究文藝體制的形構、文學社群的位置,以及箇中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諸般樣態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深入瞭解報刊史料與文學研究之關係
二、掌握戰後台灣各歷史階段的文化場域複雜性
三、認識台灣文學批評與創作的生產機制
四、開展相關議題的研究視野
 
課程要求
一、各週需事先閱讀報刊史料與相關研究,並於上課前兩天撰寫500~1000字的「閱讀筆記」上傳至CEIBA,為平時作業成績。
二、每位同學需參與課堂導讀,篇章由該週報告同學協調,報告論述重點、提出與歸納討論問題,以及例舉相關文本進行分析;報告大綱A4一至二頁,於上課前一天上傳至CEIBA。
三、期末呈現方式有三:
1. 數位人文研究:小組合力建檔,以語料庫工具Corpro(庫博)完成史料文本分析。
2. 台灣文學桌遊設計:小組合力構思規劃,草案將再與美術設計師協商製作。
3. 個人史料研究、書海鉤沉等論文5000~10000字,投稿國立臺灣文學館《臺灣文學史料集刊》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歡迎來信預約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3/01  課程導論 
第2週
3/08  數位人文研究的可能 
第3週
3/15  「文藝」與「藝文」現象 
第4週
3/22  「文學」的形構(一)散文 
第5週
3/29  「文學」的形構(二)小說 
第6週
4/05  民族掃墓節 
第7週
4/12  「禁書」年代的「純文學」生產 
第8週
4/19  張愛玲現象 
第9週
4/26  文學獎現象 
第10週
5/03  專題演講:場域的遊戲——台灣文學x桌遊設計
講者:張倚奇(哿哿設計) 
第11週
5/10  期末作業規劃:小組提交計畫書、個人提交論題摘要 
第12週
5/17  余光中現象 
第13週
5/24  一九四九敘事 
第14週
5/31  台灣與東亞 
第15週
6/07  期末發表與討論(一) 
第16週
6/14  期末發表與討論(二) 
第17週
6/21  期末論文撰寫 
第18週
6/28  期末作業繳交